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8日
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文件印发)以及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完善符合大连市情、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不断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建设健康、文明、幸福大连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以“科学健身、健体惠民”为我市“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与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覆盖城乡居民、结构功能完善、服务便捷高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体育健身的基础性工作,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引领和拉动体育消费的增长,打造更多全民健身工作亮点。
二、工作任务
(三)打造大连特色体育文化。随着大连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市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正由健身阶段向时尚休闲阶段过渡,一部分群体已率先进入时尚阶段,不再满足于日常简单的健身运动和健康需求,而是倾向于马术、帆船帆板等更高层次的体育休闲项目,这些休闲项目将拉动大连地区体育消费水平持续走高。新的五年,全民健身工作应把握市民在体育文化需求过渡阶段不同层次求新求异多元需求的新特点,利用大连特有的自然资源和自身的禀赋优势,开展广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全民健身对市民身心健康和时尚体育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拓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领域和空间,促进体育与旅游、教育、卫生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叠加效应,打造具有大连特色的体育休闲健身项目。
(四)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秉承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方针,充分利用大连全民健身的传统优势和地域资源的有力条件,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大连地区群众健身需求的健身活动项目,提倡徒步、骑行、登山、游泳、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提档升级广场舞和一些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支持各地区、各行业结合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行业文化和旅游休闲资源,传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增加市民的参与机会,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获得感。
根据大连城市发展需求,培育以滑雪、马术、网球、垂钓、高尔夫、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海上运动为代表的时尚休闲体育赛事,扩展和提升市民健身项目的空间和品位,形成大连地域的品牌健身活动项目。
(五)健全规范体育社会组织。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总体要求,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标准化建设,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积极发挥体育单项协会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每年新增加市级体育单项协会5个、各区市县(先导区)体育单项协会20个。到2020年,市级体育单项协会达到80个,县级以上体育单项协会达到200个。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活动站点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有较大发展。倡导各协会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基层健身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
(六)拓展升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完善城乡居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生活幸福。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侵占或挪用。提倡合理利用空间场地,安装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提高市民体育健身便捷化水平。
加快推进沙河口区、高新区、长兴岛经济区、保税区、花园口经济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力争实现区市县(先导区)市民健身中心全覆盖。扶持乡镇(街道)文体中心建设数量75个,配套建设乡镇(街道)3000平方米以上健身广场60个,在全市城乡建设多功能运动场40个,在有条件的城区建设健身运动长廊,配套建设行政村(社区)健身活动室450个,使行政村(社区)的全民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
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工作。对市内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及社区村屯的体育健身设施进行健身路径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将现有300公里健身步道改造为智能化健身步道。适宜开放的全民健身设施要全部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也要向社会开放,按要求保证开放时间,其中,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区公办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要达到90%以上。
(七)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能力。通过全民健身网络平台建设,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供便捷、灵活的健身服务内容,促进市民掌握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引导市民养成科学的健身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市民体育健身科学化水平。全民健身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20000人,其中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50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指导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更多的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健身服务的整体能力。
提升市、区市县(先导区)的市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站)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规模。到2020年,在全市体育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场所建设15个以上市民体质监测点和运动健身指导站,开展面向大众的经常性体质监测和运动健身指导。进一步加强市、区市县(先导区)、乡镇(街道)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开展中长期市民体质监测工作。健全检测档案,按要求定期公布市民体质和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结果,促进科学化和个性化健身,促进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保持在92%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八)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城市体育以社区体育为重点,实行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等体育组织,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九)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与教育部门联手,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教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学生课间操和课余体育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结合大连足球名城的特点,广泛开展青少年绿茵工程校园足球活动,推动青少年足球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十)推动农村及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及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村居民以及少数民族群体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用,广泛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充满农趣农味的运动项目,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各区市县(先导区)具有民族民间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培养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十一)重视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广泛开展经常性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相应的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应开设体育健身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应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要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十二)着力推动职工体育稳步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鼓励企业制定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
(十三)推动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应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学校要重视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支持、社会响应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切实落实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各项工作部署,建立起相应级别的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全民健身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本实施计划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地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五)加大全民健身投入。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统筹协调谋划。落实国家关于全民健身的政策措施,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国家规定的体彩公益金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落实好国家对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完善对农村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补助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推动大众文化营利性体育建设场所的运营发展,方便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各类健身活动。注重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提高全民健身设施使用效益。
(十六)强化宣传指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公益宣传。结合全民健身日(月)、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继续开展科学健身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十七)创新工作方式。打造“互联网+体育”的全民健身信息化惠民工程,建成覆盖城乡、具有特色的大连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体育平台、公众号、APP),加强地区间、行业间互动交流,将健身人群、运动场馆、健身设施、科学指导、赛事活动等资源融为一体,实现我市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智能化、掌上化。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提升全民健身的效果、影响和品位,形成全民崇尚和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