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下午,年过八旬的任举一不辞辛劳地奔波在东港国际会议中心室内室外,到处访问忙碌中的大连国际马拉松赛(简称“大马”)组委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老人家正在为他的第N次电视直播解说嘉宾工作做准备。作为市体育局退休老干部,任举一从“大马”创办第一年开始,以多种不同的身份参与其中,对“大马”的发展历程十分了解。“从最开始一个更倾向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到后来中国田协介入,到现在国际田联授予银标赛事,大连国际马拉松办得是越来越规范了。”任举一谈起“大马”深感自豪,“我们是中国四大马拉松之一,举办历史仅次于北京马拉松。”为了能圆满完成两个多小时的电视直播解说,任举一从组委会筹备工作的方方面面了解情况,掌握今年办赛的新动态、新特点,手上的小本记得满满的。马拉松是展示城市的“窗口”,电视直播是展示马拉松的“窗口”。“窗口”需要最好的“风景”,这是任举一不辞辛劳收集资料的原因,也是33年来,大连人对待“大马”这项品牌赛事认真负责、珍爱呵护的具体表现。
有跑友戏称,国内历史悠久的几大马拉松赛事,唯有“大马”是含着金汤勺出生。1987年,“大连国际万人马拉松比赛”的创办获得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资助。当时,萨马兰奇和国际奥委会在国内多个城市推广马拉松,成都、天津等都是候选,但最终国际奥委会资助大连办赛,究其原因,与大连中外交汇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城市精神密切相关。大连有条件也有意愿敞开怀抱,通过举办马拉松的形式,欢迎各方来宾。
“大马”自1987年创办以来,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城市的发展轨迹。“大马”举办32届(2013年因承办全运会停赛一年),全程路线经过近10次大大小小的调整。比赛起点最初设在原斯大林广场(现人民广场),路线至港湾桥折返。在大连职业足球的鼎盛时代,“大马”的起点改在原市人民体育场,路线一度改至旅顺北路辛寨子折返。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为了让起跑过程顺利有序,“大马”自2001年起连续8年在星海广场发令。2010年,“大马”整体迁至开发区金石滩举办。2016年,应广大跑友的强烈要求,“大马”迁回主城区,起、终点选在东港商务区。这样的赛道调整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却是伴随大连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心在转移。“大马”不仅展现了大连城市优秀的一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激发大连创新建设的原动力之一。
认清了马拉松对于大连城市的意义,“大马”的组织筹备工作也从最开始体委(体育局前身)牵头办赛,变成了如今举全市之力、各部门通力合作办赛。特别是“大马”被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协列入标准赛历之后,赛事的组织和服务越来越人性化,筹备工作流程不断向国际、国内知名马拉松赛对标看齐,国内外来连参赛的选手对赛事和大连城市的好感度也持续提升。
30多年来,“大马”已发展成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AIMS)会员赛事、国际田联(IAAF)银标赛事。其中最特别的是“大马”2005年通过的AIMS认证,国内通过该项认证的马拉松赛事数量较少,一些有参与国际顶级马拉松赛需求的跑者,可以凭借“大马”的成绩获得报名资格。
一场马拉松是体育与城市的相互成就。“大马”为大连带来了名片效应,大连也正利用自身具备的先天优势和历史积淀,打造更为精致和知名的赛事IP。壮美的山海资源、深厚的体育基础、优越的人文环境,大连的城市特色就是“大马”的特色所在,也使“大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是马拉松精神,而城市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欲达目标,不可或缺的就是马拉松般的精气神。以“大马”精神砥砺振兴发展,这是大连整座城市的共识。